作者:李静(广智北京分公司)

    前几日去文物出版社,一进大门,发现楼梯口立着个牌子,上说“清代京师大学堂”,细看介绍,才发现,原来这个红楼,被人称做“北大红楼”,很古老的样子,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京师大学堂的文教院,原计划作学生宿舍,落成后又改为文科教室和图书馆。

    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原址是马神庙的和嘉公主府,光绪末年,京师大学堂东边叫沙滩的地方(后改称汉花园)有一块八百多平方丈的空地,清政府将它拨给大学堂,以增建校舍,当时先建为学校操场。1905年,京师大学堂在此举行了我国高校的第一次运动会。

    民国初期的北大校址主要仍在马神庙,那时地名改为景山东街(“文革”时改为沙滩后街)。1914年秋季开学,学生人数比以前增加很多,已有900多人,校舍紧张拥挤,除在原址扩建、改建一部分用房外,学校要求教育部恢复清末在德胜门外修建新校舍的工程,没有得到批准。此后学生越来越多,1916年,己达到1500多人。学校当局向比利时借款,在附近汉花园的学校操场上,建了一座四层红砖楼,有二百余间房子,即今天的北大红楼。
    那时的北大分为三院:一院在沙滩红楼,是文科所在地,又称文学院,有国文、哲学、历史、英文四门(后改称系):二院在景山东街,即原来的京师大学堂,是理科所在地,又称理学院,先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后来才有生物系;三院在北河沿,是原来清末的译学馆,为法科所在地,又称法学院,国学的研究所也设在那里。
    一院沙滩红楼,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闻名。一楼对外售票参观,二楼以上是文物出版社办公区,游人止步。

    我因公,得以免费参观,并有幸走在一百多年前的学生们走过的楼梯和走廊上,全木制结构的楼,走在楼梯上,楼板都颤颤巍巍的,但---是很结实的那种振颤。独自走着,恍惚中,仿佛听见下课铃响,许多年轻人涌将出来,四散到各处,欢声笑语,喧闹异常。上课铃响,人又潮水般的退回教室,一切归于静谧...
    走过一个个门,仿佛看见桌椅后的学生都在看着讲台,老师在板书,不知道我若真的经过,他们是否会转头看我一眼呢?站在长廊的尽头,望着长长的昏暗的空间,3米高的天花,灰旧的墙,班驳的红漆地板,上铺绿色塑胶地毯.....以前这里应该比现在漂亮许多,明亮许多才对....

    走出红楼,眼前车水马龙,回望红楼,孤独而又独立的存在,一下子,迷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