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7月报刊整顿、治理摊派发行以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加快了推动出版物发行市场化的步伐。今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以总署令的形式下发了修改后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总署官员在多个场合表态,今年年底将如期向外资开放书报刊批发业务,发行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


  从管单位到管市场

  新闻出版总署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对报纸、期刊、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发行监管,实行出版物发行许可证制度。在传统上,新闻出版署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下属的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上,侧重审批管理。对于报刊,过去主要是邮局包发,在管理上是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对报社杂志社的发行部进行年检。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今年8月在发行集团试点单位的经验总结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整个发行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经过26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运行的基本思路已经清晰,而文化产业,特别是发行业,存在着垄断经营、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市场发育程度低,还是继续按照计划经济办法来运行,已经不能再生存下去。
  新闻出版总署从自己管理的事业单位开始,对原有新华书店系统进行企业化转制,新华书店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变成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总署同时加快对民营发行公司和业外资本进入的审批,自受理申请20个工作日内即做出批复。柳斌杰表示,政府职能要转移到市场监管上,过去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现在主要是腾出手来管市场。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的有关人士认为,发行业的市场环境,经几年治理有一些变化,新闻出版署在争取把《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升格为条例,从法律层面解决市场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体制改革,转变落后的体制。由于过去是侧重审批管理,新闻出版部门只管理上游出版发行单位,管理单位建立到省一级,地市级以下很少,为了加强市场监管,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在地市级城市也建立新闻出版局。


  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大流通格局

  柳斌杰表示,文化体制是一个链条,最贴近市场的是流通领域。整个文化体制改革要取得突破,首先要在流通领域取得突破。
    1.发挥国有主渠道的作用。新闻出版署的计划是,要把新华书店、邮政报刊投递公司、供销社这三大国有主渠道推进市场,使它们在市场条件下也能成为流通的主渠道。柳斌杰说,现在帮助新华书店、邮政报刊投递公司、供销社三大国有渠道解决问题,一是长期以来,国家在这个领域下的功夫比较大,已经形成了综合实力,它们的网络没有其他企业比得上,要充分运用存量资产和网络优势,把它做强做大,推向市场。第二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安全,一旦主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意识形态的阵地就不能巩固。
    2.建立现代的发行企业。新闻出版署提出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推动原有的发行事业单位转制,变成企业。截至目前,已经对新华书店系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中国发行集团以及各省的发行集团,发行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股份制公司,发行公司要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现代企业。
    3.形成大流通格局。我国的物流成本比国外高出一倍多,美国流通成本占整个产品销售的10%,而我国为21~34%。为了行业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一方面给出政策,一方面推动发行企业的改造,打破垄断,激活市场,形成发行领域大流通的格局。从去年施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以来,已经新批了11家具有总发权的企业,其中就有4家是报刊发行企业,据了解,现在还有几家代理省级都市报的发行公司在申请全国的总发权。
  4.发行领域逐步放开。按加入WTO的进度,我国从去年5月1日起对外资开放发行零售业务,目前已有13家外资公司申请到了相关业务。同时对国内资本的放开力度更大,像文德广运这样的民营公司已经拿下了全国总发权。柳斌杰提出,外资、民营资本进入到发行领域,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国家控制力度不一样。印刷环节全放开,国内国外的资本都可以进入,发行也在逐渐放开,到2006年,一切限制都将取消。但对于出版、报刊的发行,要分类进行指导。



  背景与资料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9月1日施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后,新批的总发单位:
  *文德广运发行有限公司
  *北京国铁传媒投资有限公司
  时代经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
  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
  江苏鸿国世文图书文化有限公司
  *天合行出版物发行有限公司
  *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天林华翰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陕西飞扬书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挂*号的单位为报刊发行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