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1990年代初,图书馆采购一直以新华书店为主要供货渠道,报刊征订则一直以邮政局为主。直到各大图书馆陆续普遍采用MARC数据,新华书店却因在技术和体制上的准备不足渐渐退出该市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图书馆图书供货市场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垄断局面被打破,市场竞争产生。
此后几年中,图书馆供货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民营供货商异军突起 民营书店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市场异军突起?在已经成长为大型图书馆供应商中,不少都是靠做图书零售起家。湖北武汉三新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的宋旅黄总经理介绍说:“我们1998年底进入图书馆供应市场,之前开了个小书店做零售,也在批发市场做分销,竞争激烈,想寻找一些中档客户作为新的增长点分担风险。当时并没有想到做图书馆业务,因为感觉门槛似乎很高,要实力很强才能做。但2001年偶然接触了一些图书馆,他们反映湖北省内做图书馆供应的民营书店不多,图书馆都是和省外的大型民营书店联系。我们在疑惑的同时,也开始做湖北图书馆业务。”三新发展很快,一年后便开拓了如湖南、广东等的一些图书馆市场。 北京人天书店最初也是一家小书店,做了半年零售却亏损严重,于是转做图书馆业务。人天书店董事长邹进在分析民营书店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时这样说:“民营企业想要把零售店做大是非常不易的。开书店要择好地段,好地段的价格也高。而民营企业相对资金少,资金流一出现困难,出版社就不发货。为什么一些民营企业零售店最后垮掉?就是因为资金链断了。没有新书,销售不够,不能结帐,出版社就不给新书,又导致很多读者流失。
另外,国家对民营书店的经营范围有限制——民营书店没有批发权。但图书馆业务比较特殊——它算零售。再加上我们采用了无店面无仓储模式,租金、人力资源大大降低,成本控制得好,竞争就有优势,跟我们类似的公司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于是形成了批发市场、教材市场、零售市场大部分由新华书店占据,而在图书馆供货市场民营书店异军突起的格局。” 一些较早进入图书馆市场的供货商原先就是从事图书馆业务的图书公司,如安徽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0年代,是教委下属的图书公司,主要是为中小学图书馆采购图书。他们对这方面业务很熟悉,后来一直做到了高校图书馆市场。该公司董事长余伯成是这样看待图书馆市场的发展脉络的,他将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990年代末是地方公司垄断的第一阶段,每省都有四五家公司包揽当地图书馆业务。第二阶段是打破垄断,2003年后,随着图书经费的增加以及高校图书馆评估,采购总量大增。地方公司不能满足当地图书馆需求,就出现了市场剩余,吸引了一些全国性的公司进入,地方垄断被打破。而目前则处于第三阶段,无论地方公司还是全国性公司,大大小小民营书店,甚至连新华书店也凑了进来。1990年代末要进入这个市场非常容易,市场求大于供,很多图书馆在主动寻找供应商。而现在,因为市场很大,所以各家都能分到一杯羹,一场混战开始。每逢图书馆招标,每次至少都有四五家在竞争。而接下来的第四阶段,将会形成三四家大公司竞争的局面,市场趋向规范。
两三年后,市场增量减少,大公司想要继续增长,就要从小公司争夺份额,导致一部分小公司离开市场。如果现在仍有小公司想进入这个行业,风险将非常之大。竞争激烈需勤练内功 图书馆业务的成本很高,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对软件硬件的要求也很高,规模小发展就慢。其次市场低价竞争也为人诟病已久,恶性竞争使得服务难以保证。据悉,今年市场价格又下降了5%,从2004年的8折下降到了现在的7.5折(包全套加工),现在还有一些书店提出了7.2折。据业内人士透露,7.2折肯定是亏损的。没有利润,供应商规模就无法扩大;管理水平也会一直处于低水平,服务难以保证,恶性竞争循环往复,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人天董事长邹进则认为,虽然民营书店有很好的发展环境,但与国营企业相比,仍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一些大的民营书店在业内信誉度很高,但跨出书业,提到民营企业,人们想到的仍然是没有固定资产,有可能欠帐不还的形象。再次就是地方保护政策,比如一些地方文化局只允许当地图书馆在当地新华书店采购。而新华书店也意欲重整旗鼓杀回图书馆市场,对此前景,大部分民营书店都能理性看待。人天书店总经理李虹认为:“新华书店的机制有其笨重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其实力雄厚的表现。有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多年的信誉保障,新华书店一旦进入对我们来说是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我们有自己的灵活机制和干劲,大家一起参与竞争。”还有一些民营书店表示,新华书店纷纷提出要进入图书馆市场,也有一些做得还不错。例如江苏省新华书店采取了与数据库公司合作的方式,再加上本身实力很强,能给予较大的折扣,而且江苏地区高校较多,一下子收回了不少市场。但事实上,大部分新华书店做图书馆业务与其说是为了利润,倒不如说是在抢占市场拼码洋。图书馆业务是一种直销,但此种利润很低,能达到2%就非常不错了,而且服务多、成本大,很难做。作为一个强大的中盘,新华书店要做到终端,对他们来说,服务项目将大大增加。
归根结底,图书馆对新华书店来说只是一个小业务,他们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教材、批发和卖场零售业务上。一些民营书店表示在现在的混战时期不能冒进不能盲目扩大市场,加强自我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三新董事长宋旅黄说:“最近,图书馆市场这块蛋糕吹得很大,再加上出版社的炒作,现在是个书店就想做图书馆业务,再加上新华书店的介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们不求继续做大,关键是练好内功,加强流程,完善制度,发展自己的特色,主推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北京人天书店则在渠道和信息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人天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届全国订货会,10月中旬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定货会刚结束,11月份又将在西安举行第四届。人天董事长邹进介绍说 “以前谁会想到民营书店能搞全国性的订货会?现在,人天一方面要保证资金流通的顺畅,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 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目前大部分民营书店的客户组成都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两三年后,高校图书馆评估将陆续完成,突击采购结束,图书采购经费停止增长,需求量会达到平衡,市场处于饱和状态。然而,经过这两三年的混战,将会大浪淘沙,最后剩下少量供应商。而图书馆对图书的需求会更新更专业,无论是对商品本身的要求还是对服务的要求都会更高。他们会选择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司,即便折扣上不能给予很大优惠,但是能提供全套加工服务。而图书馆也已经有这样的选择倾向。以儒林公司为例,2002年以前,没有一家图书馆有全套加工服务的需求,自2003年起每年递增20%,现在有70%的图书馆要求提供全套服务;在三新公司的客户中,大约90%的图书馆要求提供浅度加工(包括提供数据和磁条),10%的图书馆要求深度加工(包括盖章、贴磁条、上架等)。对于国外已经十分普及的图书加工外包能否在国内推广,各方说法不一。所谓图书加工业务外包,是将图书加工的全过程,从贴磁针、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到分类编目,贴书标、上架等环节,全部交由供应商进行。
图书馆要求业务外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建学校、学校升级、学校规模扩大等导致图书馆文献需求急剧增加及图书馆人员紧缺,图书馆不可能或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文献的分编加工环节,因此就向供应商提出业务外包的要求。对图书馆来说,可以节省人力以充实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工作,提高人员利用率。在儒林董事长余伯成看来,现在高校图书馆的馆建面积越来越大,一般都有三万平米左右,他们有充足的加工场地和加工人员。采购量正常后,他们未必会采用图书加工外包的形式。而且供应商的加工质量毕竟没有学校图书馆加工得好,对于图书馆很多个性的东西,未必能深入了解。目前看来,到馆加工的情况比较多,供应商派人到图书馆干活,或者是图书馆派老师指导供应商工作。供应商和图书馆联合加工可能成为今后的一大趋势。另外,随着大学的不断建设,学校下属的很多院系、博士点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室,他们所需都是一些专业性强、出版量少的图书,而专业图书代理商的出现解决了买书难和卖书难的问题。这类图书室采购量较小,一般不会要求有很大折扣,而且无须加工,因为出版量小,图书馆工作人员认为能买到已属不易。但这项业务对业务人员的水平要求也很高。
儒林公司已经在业务较集中地区开展了这项业务,比如安徽的一些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儒林公司董事长余伯成分析说:“合作将会成为一大趋势。首先是和其他行业的合作。例如,儒林公司在开拓东北地区市场的时候选择了和当地的物流公司合作。其次,大公司之间将会加强合作,在信息交流上,现在每个大型的图书馆供应商都在做自己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加强合作可以实现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的共享,降低成本。每家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可能有哪个图书馆供应商提供所有的图书,都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和地域上的优势。同行间不应只是竞争,应该有更多的合作,无论是信息上还是行业管理经验上的交流都是多多益善。只顾竞争只会两败俱伤,最后的胜利者也只是一个悲剧英雄。唯有加强合作才能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