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30万人次入场,2500万元人民币的图书销售纪录。上海书展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充分关注。与台风“麦莎”一起亮相的今年上海书展在制造“阅读台风”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下国内出版市场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3万便算畅销
  作家余华在上海书市上推出新作《兄弟》,签名售书活动卷起旋风。据上海文艺出版社介绍,余华在书展上第3次签名售书时,场馆里竟然出现一条800多人的长龙。工作人员见余华签名“签到手已经僵了”,赶紧中止读者入场。书展9天中,《兄弟》累计售出4400册,雄居上海书展销售排行榜的首位。而自7月底出版以来,《兄弟》已两次印刷共25万册,仍难以满足订单需求,准备再加印10万册。
  在国内出版市场上,图书销量过3万便堪称“畅销书”。但近年来,文学阅读一直不温不火,文学畅销书更是寥寥可数。余华新作轰动,令人们不由惊喜——这是否意味着书市将再掀“文学热”?
  沉寂多时的余华,出版上一本小说距离《兄弟》已有10年之久,却没有被读者遗忘,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期待、热情。无独有偶,上海复旦大学整理出版的一本文学研究旧著、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内容堪称冷僻,又无任何宣传,一经推出也获得上海书展读者自发追捧。由此可见,读者只求好书,好书值得等待。对作家来说,只要拿得出好作品,又何惧一时冷坐书斋呢?

积压书“连累”书展
  上海书展每日推出销售排行榜,放眼望去,都是上海出版社“自产自销”,外地出版社的书籍在榜上难觅芳踪。9天中,外地出版社仅有《狼图腾》等一两本图书上榜。原因何在?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眼下出版社普遍苦于库存积压严重,此类书展正是它们将滞销图书“清仓大甩卖”的好时机。
  图书积压连累了书展,让上海书展难觅外地出版社好书。不过,出版社图书积压的危害更甚于此。在上海书展“民营书业精英论坛”上,有识之士纷纷指出,眼下国内每年有十几万种新书出版,但跟风出版、重复出版蔚然成风,造成书店、出版社库存积压严重。当下国内图书市场的怪现象是,“畅销书多,长销书少;要买的书买不到,不想买的书到处都是”。出版界应该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