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 为
由第十五届全国书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国图书商报社协办,被誉为本届书市重头戏的“中国出版发展高层论坛” 于5月18日在天津大礼堂隆重上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北师大出版社社长赖德胜和台湾城邦控股集团首席运营官杨仁烽从中国出版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解读。论坛由中国图书商报总编辑程三国主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600多位出版业人士出席论坛聆听了嘉宾演讲。
第一位演讲嘉宾、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首先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中国出版格局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一是组建了一批综合性出版集团。截至2004年底总署正式批准的出版集团共有16家,资产总额517亿元,销售收入达453.5亿元,利润31亿元。二是中央各部门形成了一批专业特色突出,有一定创新能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出版社,如科学、建工、农业、化工、机工、邮电、电子等社。三是教育出版蓬勃发展,出现了高教、人教、北大、清华、外研等一批很有实力的出版社。深受读者欢迎的好书、畅销书越来越多。从发行角度看,我国图书发行业的纯销售额、利润有了很大的增长,纯销售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61亿元。组建了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一批有影响的集团,这些集团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集团的实力和发行能力显著增强。
在强调近些年出版产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邬书林强调,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出版业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他说,教材的出版发行招投标试点正在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中小学免费教材发送范围也在扩大。总体上看,这是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出版界应当积极参与、支持。同时要看到它的影响不仅是教材利润的减少,改变的还是地方出版社赖以生存的以书养书的机制,并会产生连带影响。出版单位如果不更新观念,在出版的运行中尽快形成既能出版好书又能赚到钱的良性机制,出版的发展将是极其困难的。关于我国出版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邬书林说,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的比重一直超过50%,教辅图书又占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出版结构失衡的问题明显,行业发展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同时,我国出版的原创性严重不足,图书跟风现象严重,粗制滥造,甚至出现出伪书的情况。没有形成良性的生产经营机制,出版扩大再生产的后劲不足。而出版市场的混乱状况也会对出版业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出版与发行之间的诚信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信用关系正在逐步打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社店关系还没有形成,折扣、销售信息反馈、结算回款关系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可以遵循的制度,影响了出版与发行之间的相互信任、信赖和依存。国有出版发行单位与民营发行单位在税收、经济等方面的政策还没有统一,其中既有一些已放开的领域民营还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也有国有和民营在税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关于社会和业界普遍关心的买卖书号的问题,邬书林强调,对管理规范,不卖书号,有实际需要的单位,及时增发书号。对卖书号这种腐败行为,将严厉查处,不仅要收回增拨的书号,而且要对原有书号给予惩罚性核减,三年内不得申请新增书号。他强调,这件事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要用好书号发放这个杠杆,促进繁荣,打击违规行为。关于伪书出版,邬书林说,现在只是对出版伪书的出版社作了初步处理,下一步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用严法铁律治理出版伪书行为,这个决心决不动摇,决不改变。今后再发现出伪书的出版行为,要依据出版条例,处以1~5倍的罚款,让出伪书的出版社在经济上受到严厉处罚;在行政管理上,要坚决核减书号,并在一定的年限内不增加新的书号;同时在舆论上谴责,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决不能让伪书形成气候。
邬书林认为,在上述种种形势下,出版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新闻出版总署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出版业的更大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出版改革,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出版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要抓重点,攻难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出版改革的深入。要从出版工作的本质属性出发,高度重视出版创新问题。因为出版作为内容产业也好,创意产业也好,它的基本功能是积累和传播知识,一方面要求内容是创新的,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形式,使读者能够接受我们的出版内容。因此要制订好出版规划,推动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随后的演讲中,深入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对当前出版业发展状况进行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陈昕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许许多多“不美好”的现象,但总体上说它仍然处在发展的第三阶段——新的增长阶段。中国出版业从宏观而言不仅处于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而且其增长水平同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体制性因素正在逐步减弱而市场性因素正在加强。然而,中国出版业新一轮的增长究竟能持续多长时间,如何才能使新一轮的增长持续更长的时间,并在最大程度上扩张图书市场的容量?
陈昕的答案是,深化出版改革,培育新的出版组织。如何培育新的组织呢?陈昕认为,出版社的类型选择和企业改制是一个关键点。他认为,现代出版社一有三种类型;一是没有独立主体地位的政府出版机构,其出版物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大都免费派送;二是经营性的非盈利组织,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社一般采用这种企业形态,这类出版企业也完全采取公司制的形态,其运营与其他公司制企业并无不同,只是其出版的内容更多地偏重于学术和文化,因此政府对这类出版企业给予免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三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的是上市公司。这类企业是发达国家出版企业的主流形态,所有的大型出版集团均采用这种形态。陈昕认为,中国的出版集团及出版社未来的企业类型选择主要应是有限责任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经营性非盈利企业两大类。另外,陈昕说,中国的出版集团及出版社的改制过程应该走渐进式改革之路,不排除在改制中出现某种中间过渡形态的可能,这一切均随出版产业化的进程而定。陈昕在演讲中还就出版集团在股份化和上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集团的结构安排、内容产业与文化创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打造、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化产品等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了见解。
中国教育出版的发展态势一直是中国出版业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三位演讲嘉宾赖德胜指出,中国教育出版的市场容量非常大。中国有2.2亿的中小学生,有1900万大学生,还有所谓的成人教育等,且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个市场有强大的需求主体。加上最近几年高等教育扩招,对教育有很好的拉动作用。2001年到2003年,高中生的数量从260万涨到3200多万,教育出版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尽管成长性不错,但赖德胜指出,中国的教育出版社真正称得上是有充分竞争力的、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并不很多,因此,中国教育出版在数量上、质量上特别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此外,2002年以来,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出版领域,都形成了激烈竞争的趋向。中国现在有76家出版社承担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材出版工作,打破了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垄断全国教材的基本格局。对此,赖德胜坚定地认为,中小学教材市场将进行重组,行业集中度将提高。由于中小学教材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教材市场将是一种寡头垄断的格局,而不是现在的垄断竞争格局。
作为台湾出版界的代表,杨仁烽最后一个演讲,他详细介绍了城邦集团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城邦出版控股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台湾最大的图书和杂志出版集团。它在台湾有5个事业单位,拥有54种杂志和36个图书出版社,每年出版1700种书约1000万册及每月出版54种杂志约2000万册,2004年的总收入大约人民币8.84亿。杨仁烽谈到,城邦集团运作结构由一个平台和若干个垂直架构组合而成,运作结构的高效率是集团取得今天成绩的关键。城邦平台的效应很大,它负责对所有出版活动进行支持,包括财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处理、印务等。依靠平台的整合,集团能很好地提升品质、增进效率和降低成本,效益十分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出版业对于本次论坛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论坛原计划在天津某四星级宾馆举行,后因报名过于踊跃,会址不得不改在拥有500个座位的天津大礼堂。但到了会议当日,场面非常火爆。会务组不得不临时增加了100多张椅子。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士因缺座而徘徊在会场之外。会上,很多与会人士采用提问的方式,和嘉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气氛融洽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