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三联改革 走向悬崖?

  今春以来那场“三联风波”,使一家出版社的内部事务和人事安排成为国内文化界关注的一个公共事件,国内42家民营书店联名上书中国出版集团更是火上浇油,使其愈演愈烈。日前,其核心人物、三联原总经理兼总编辑汪季贤已被正式宣布调离。在他的手机屡次“不在服务区”后,记者用短信表明了采访要求,也可能是一句“是否同意?请指示!”,引起了这位军人出身的焦点人物的兴趣,在“三联风波”中一直保持沉默的他同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接通电话后的汪季贤先是一连串地笑。惜字如金的他首次就此事进行表态,一再声称“我相信是非自有公论”。

  “我离开三联是正常调动”

  对于被调离三联,汪季贤语气平静,他认为“我离开三联是正常调动,不像他们所传言的被免掉,没必要去理会他们”,记者问他“当时的三联风波出来后,内外一片讨伐之声,但大家似乎听不到你的声音,现在看来是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时,汪季贤沉默片刻,称“我担任了十年正厅,像我这样级别的干部,中宣部有规定,我不可能对外面去讲一些东西,去陪他们进行炒作”,当记者问他“你认为这件事是炒作吗?”汪季贤没有马上回答,但随即表示“其实绝大多数人是站在我这一边的,同时也谢谢你们的关注”。当记者告诉他三联员工听到他的调出令后曾集体庆祝,“有人放鞭炮、有人喝酒、有人写诗”,对此他怎么看时,汪季贤表示“这些事情我知道,这无所谓,我不会去在乎他们那些做法,是非自有公论”。至于他目前的状态和调离方向,汪季贤表示正在接受离职前的一些审计,“至于调离方向,我始终相信组织、服从组织”。对于“三联风波”到底是“问题之争”还是“主义之争”,汪季贤则不愿回答。据悉,汪季贤的“调令”是由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王俊国于9月14日亲赴三联宣读的,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杨牧之和副主任聂震宁等人也到会,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外,对于三联是否他的“伤心地”和“滑铁卢”的说法,汪季贤笑言没那么严重,三联“也就是我工作过的一个地方吧!”

  “换帅”曾被认为“绝无可能”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三联目前风平浪静”,今年8月份赴京采访时,三联一位朋友这样对记者介绍当时的“斗争形势”。她说:“你想啊,如果革命群众闹一闹,上边就把谁拿掉了,好像也不现实,经过这么多风雨吧,三联上下都在思考,也都在观望,大家怀着不同心情在等待一个结果,包括他(汪),包括我们,上面可能会对他有一些处理,但换掉他好像是不可能的事,至少目前看来,绝无可能。”在这个70余年的人文老社里,汪季贤“非常有个性,他的领导气质,不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他不会主动再挑起事端,内外一片骂声时,他从未进行过解释,对于媒体的拒绝也是非常直接、针锋相对、不留余地”。经过一系列“抗争”后,三联许多人都“估计上面可能就是想把这事抹平了,和稀泥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仅仅时隔一月,汪季贤就被正式宣布调离,理由是因其“没有正确理解和维护三联品牌”。对此“定论”,汪季贤没有否认,但语气坚定地表示:“在三联几年,我没有任何遗憾。”对于汪季贤的最终被调离,三联许多员工认为对汪季贤来讲其实“焉知非福”,因为将“另有任用”。据悉,三联整体工作目前由其党委书记张伟民代理,截至发稿前,记者暂时未能联系到这位三联新掌门人。

  经历了半年的风风雨雨,“三联风波”终于以汪季贤的被调走而告一段落,至于是否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尘埃落定”,记者将继续关注,而汪季贤说自己“时机成熟时”将要公布的一些“真相”,究竟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王锋

  新闻链接

  “三联风波”回放

  ●2004年3月,南方某媒体率先披露了三联旗下刊物《读书·中国公务员》和《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存在一号两刊等违规操作问题。

  ●随即,三联14位中层干部给上级领导写信,范用等10位三联书店部分在京离休老干部也给上级领导机关致信,反映汪季贤买卖书号及对重大选题的无判断把握能力等问题。

  ●杨绛、陈乐民、许纪霖、葛兆光、陈平原、资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学者纷纷撰文回忆老“三联”,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焦虑和期待,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4月5日至30日,三联书店召开了7次社委会专题会议,中国出版集团领导和其他调查组成员先后与会,期间,三联书店正常的出版业务几近瘫痪。

  ●6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三联保卫战”一文,报道了今年4月全国42家民营书店呈给中国出版集团的联合声明,一家出版社的“内部事务”,一时成为中国文化界关注的热点。

  ●7月5日,本报刊发报道《三联改革:破冰之旅走向悬崖?》进行关注。

  ●9月14日,“三联风波”中心人物、时任三联总经理兼总编辑汪季贤被中国出版集团宣布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