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丁

    去年全国高校图书代办站销售图书近4000万册,码洋逾10亿元人民币,代办站在巨大市场竞争压力、自身体制机制改革中奋力前行。这是记者从日前在江西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代办站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代办站81家,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的49个城市,基本建在隶属于高等院校、高校出版社、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其中,有8家是股份制的单位。在高校教材发行单位多极化、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代办站的经营额近几年来不断提高。全国代办站的发行总码洋2001年是5.83亿元,2002年是7.78亿元,2003年是9亿元,2004年按上报综合报表的70个站的数据统计,70家代办站的码洋为9.7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9.5%,发行教材图书共3846万册。其中发行大学出版社(含教育部直属出版社)教材图书2289万册,占总发行册数的60%;码洋约为(因为少数站未分开统计)6.45亿元,占总数的66.2%。经营额超过1000万码洋的有21家,超过2000万码洋的有17家。代办站的业务覆盖面达3147所大中专院校,与全国大中专院校数量基本持平。

    大学版协代办站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校图书代办站服务中心主任岳凤翔介绍说,高校图书代办站近几年发行能够不断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代办站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目前全国不少代办站已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体制和市场机制,一些主管单位已将代办站转入学校的后勤、产业集团或教育厅的服务中心。不少站长与代办站服务中心一起,积极策划全国代办站联合协作经营的思路和操作办法。这促进了代办站的体制改革、机制建设,也促进了代办站的业务开展。其二是代办站针对新的高校教材供应方式变化,积极探索、开拓新的发行方式和渠道。代办站利用展示会、推介会、院校代表等方式,积极向高校宣传、推介高校出版社教材图书,努力开拓院校市场;积极做好教材采购供应、课前到书工作,针对学校院系、专业课程调整、新增专业,为教材科、师生提供选用教材咨询和帮助;根据教材科职能的转变,把工作重点转向院系甚至班级;注重开发图书馆业务领域,注意发挥和开发书店的功能。这些积极应变、开拓进取的做法,是代办站的市场能够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目前全国高校图书代办站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些代办站还没有形成贴近市场、适应市场运作的管理、经营机制,不能做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业务开展和人员积极性;有些代办站虽然具有良好的机制,但业务一直上不去,原因是尚没有找到真正贴近市场的经营办法;整体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市场占有份额不够大。与高校教材全国每年80个亿左右的总码洋比起来,代办站的市场份额只占1/8;代办站依托高校出版社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没能借此形成联合经营,取得更好的效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岳凤翔说,代办站的生存、发展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从明年起外资进入我国发行领域,加之各地新华书店纷纷成立发行集团,在开放式的教材发行背景下,新华书店也在将业务积极向高校教材图书发行领域渗透拓展,民营图书发行企业也迅速介入高校教材图书市场,这一切都使代办站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和危机。对此,代办站一方面要改革以建立起适应市场的体制和机制;二是要形成联合,以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借助现代化网络手段进行经营,联合协作,以整体实力面对市场、参与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共同发展。具体到经营的层面,要密切关注高校教材发行体制、形式的变化,应了解到目前学校教材科已降低了采购教材的积极性,有些教材科甚至已不再采购教材,有些学校把教材科的采购业务转移到了经营性单位等变化,同时针对变化调整发行思路和方式。近两年代办站已经把发行目标瞄准了院系甚至学生班级这一终端,开发出了新的市场。目前来看,代办站还应重点考虑另外两个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客户市场和发挥书店的作用。他说,目前代办站建设和经营思路是:鼓励转制,规范经营,加强管理,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