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10月底落下帷幕,2009年,中国将成为这个出版盛典的主宾国。本次书展,中国出版界首次统一组团参加,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也使各大出版企业认识和利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个平台,使中国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对于参加本届书展学习了哪些经验,如何通过“走出去”战略让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图书打入国际市场等问题,新京报采访了四位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周洪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李朋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与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俞晓群。
第5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吸引了全球7720多家出版商参展,堪称“盛典”。中国展团也以崭新的中国出版业形象引起国际关注。
访谈
“我国出版业海外市场前景很好”
周洪立(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新京报:你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在本届书展上的表现对比以往有何变化?
周洪立:今年是中国首次统一组团,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政府对参加书展的出版社给予了适当的补贴,这种补贴对于开拓国际市场来说是很必要的。
新京报:你认为什么样的图书符合国际市场需求?
周洪立:譬如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迁的图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名著、艺术、戏剧绘画类图书以及汉语教材等。
新京报:本次参与全球出版流通,有什么收获?
周洪立:应该说收获很大。中国出版集团这次输出了65种,引进了75种图书,但还是任重而道远。多年来,我国都是进大于出,而我们应该冷静分析这个差距,这种输入输出的差距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存在的。
新京报:成为2009年书展主宾国,对我们有何启示?
周洪立:我们自己跟自己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跟英国那种出版大国相比还是有差距。韩国这次担任主宾国下了很大的工夫,从展台布置到宣传推广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新京报:对中国出版业有何启示?
周洪立:中国的出版业应该更进一步走出去,因为虽然中国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但海外是更大的市场,我国出版业市场前景是很好的。
“传播中国文化,引起国际重视”
李朋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新京报:据说外研社在书展上作了许多推广活动,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合作”。 李朋义:因为外研社的出版战略正在进行重大转移,过去改革开放20年,我们引进了大量优秀出版物,为中国人学习外语打开窗口。今后20年,外研社将向世界大力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窗口。
新京报:除了社会责任的考虑,这种转移能否带来值得期许的经济效益?
李朋义:我相信这种战略转移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收益。
新京报:这种信心来源于何处?
李朋义: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热。第二,我相信我们提供的产品能满足世界上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第三,我们有好的贸易模式,外研社正在展开与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公司的合作,而它们拥有好的营销渠道和管理经验。
新京报:本次参展带回来的经验有哪些?
李朋义:首先,中国出版人应该认真引进国际出版界重视的选题。第二,要大力传播中国文化,首先是要搞好我们的文化产业。第三,应该培养一支懂外语、懂出版和国际贸易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