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图书馆市场的繁荣是国家资源政策导向下的短期井喷还是仍将持续稳定增长?
出版社在题材选择和产品层次上能更集中一些,将更有利于品牌的树立和最终用户的选择。
核心出版社采用现货供应、外围出版社采用书目预定的采购模式值得关注。
供应商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悬念1:图书馆市场有多大?中文书采购经费是多少?
近两年,大学扩招和高校图书馆评估为中文图书市场创造了可观的增量空间。目前国家图书馆的年采购经费为1亿元。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生人数纷纷达到三四万,甚至五六万人。厦门大学2006年一二年级本科生将达到2万人,山东大学和吉林大学在校生分别为5万和6万。按教育部评估标准,学生每人可借阅图书要达到一百册,每年新增四种。为了达标,一批大学图书馆2005年图书入藏量多达十几二十万册。南京大学图书馆2004年八九万册的图书入藏量在江苏只排第十,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图书馆2004年入藏量都要更多。
据南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陈焕远介绍,目前全国共一千六百多家高校图书馆,除了堪称图书馆市场主力的研究型大学以外,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采购经费也有的增加。2004年,北大图书馆和厦门大学图书馆采购经费分别为2400万和2700万。据图书馆界人士推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超过2000万的有十五到二十家。
据首都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陈坚介绍,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也在增加,国家有关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年入藏量和采购经费都有具体规定。首都图书馆年采购经费超过一千万,湖南省图书馆一年的经费是300万。西部地区的省图书馆经费要少一些。大城市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和小型图书馆的建设也在发展,经费也有所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教育建设资金投入的增加,图书馆市场还将保持增长的态势。
那么,目前的图书馆市场到底有多大?新华书店总店采购部经理杨文胜介绍说,我国图书馆1996年的采购经费是6亿元,2004年,加上设备、报刊和外文书刊的采购经费是100亿元,保守估计投放到中文图书市场的采购经费有30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图书馆市场的繁荣,主要是国家资源政策导向之下出现的短期井喷,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人天公司总经理助理樊杰认为,我国的图书馆市场是不大,但2008年图书馆评估结束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市场的一蹶不振,到那时图书馆的采购增长速度趋缓,但总体需求还会更好。据北大图书馆馆长戴龙基介绍,香港科技大学最好的时候采购经费超过1亿元港币,现在是七八千万港币,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也是这个水平。他估计,按目前的发展水平,2010年一些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将超过五千万,2015年,个别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有望过亿,因此我国图书馆市场应该是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场。
从馆藏经费分配结构来看,多数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用于采购外文书刊和数据库的经费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中文图书的经费占总经费的10%25%左右。非研究型大学中文书刊采购经费比例相对要高一些。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萧德洪介绍,2004年厦大采购中文书的经费占总经费23%,超过了600万元。另据悉,2004年,华南师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的经费分别为3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徐斌介绍,华南师大的馆藏经费分配比例5∶4∶1,刊占一半,书占40%,其他为10%。国家图书馆每年用于采购中文书刊的经费不到1500万元,一般的高校馆中文书采购经费以一二百万元居多。
悬念2:谁是图书馆市场的主角﹖
科学出版社总编向安全介绍,具有明显的STM(科学、技术和医学——编者注)出版特征的国际出版商——爱思唯尔,其产品40%销售到图书馆,20%是通过互联网销售,店销只有10%。科学社现有40%的品种主要销售到图书馆。目前在图书馆市场收获颇丰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出版社。
清华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马雪梅认为,如果出版社在题材选择和产品层次上能更集中一些,更有利于品牌的树立和最终用户的选择,现在很多出版社的出版领域很广,好多专业社从最高端到最低端的书都出,图书馆很难拿一个社去界定某一个类图书。北大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陈体仁提到,国外很多出版社是在品牌的基础上做出版,领域很集中。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模式的变革值得出版界关注。该馆采访部主任强自力介绍,该馆通过对2000年至2003年藏书结构分析,按本校学科确定了出版17类书的80家核心出版社,这80家社供书量占了50%。该馆确定了核心出版社采用现货供应、外围出版社采用书目预定的采购模式,通过招标选择西安图书大厦为现货商,供应80家核心出版社图书,教图中文图书联采部作为书目预订商,供应外围社图书。他分析,书店购全80家核心社的书要比购全500家外围社的书容易得多,现货供应可以看样书订购,保证了图书馆对核心图书选择的正确性,同时缩短订购采访周期,而500家外围社产品很多,但有购买价值的比例较低,采用书目预订不会给书商带来仓储、退书等问题。强自力提到,图书馆把“出版量大、学术水平高、最适合本馆的入藏要求,且在以往的馆藏体系所占比例大的出版社”定义为自己的核心出版社。例如,该馆将医学类藏书量排名前五位的出版社确定为医学图书核心出版社。为了将核心出版社的图书采齐,该馆还将现货商的目录和出版社书目进行核对评价。
种种迹象表明,今后,随着图书馆馆藏规划的成熟和需求的精细化,未来的图书馆市场中唱主角的,必将是那些专业领域集中、特色鲜明且拥有品牌的出版社,它们才是图书馆持久稳定投入的对象。与此同时,这些出版社与对口图书馆的产品信息沟通、对图书馆需求的把握及针对性的营销,都变得很有必要。
杨文胜介绍,中文图书的采购金额自1996年以来增长了五倍。但中国图书零售市场1996年到2004年只增长了一倍,除了品种每年增加两万,总定价有所增长,总印数即总货物量没有增长,因此整个行业的储运能力、运输设备、仓储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进步,没有做到及时响应图书馆市场的需求。从近期的情况来讲,供应商发展比较快,但供应商的服务层次都还偏低,图书馆供应链状况改善还需从培养具有全品种运作能力的中盘商入手。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过去和未来几年的高速增长,图书馆供应商必将进行一轮洗牌。那些具有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在规模扩张基础上成功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供应商,将成为图书馆市场的主角。在忙于规模扩张之外,在目前提供的层次较低的劳力密集型服务的基础上,更多地提供选书等高层次的外包服务,是供应商应对即将到来的洗牌的关键点之一。从目前新华书店纷纷进入图书馆市场的态势来看,供应商将由目前的民营主导变得多元化。
悬念3:供应商服务提升空间在哪里?
马雪梅指出,这些年供应商的物流能力提升很快,书的选择和调换、信息处理和几次筛选都做得不错,但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选书、评书、组织图书方面,供应商离图书馆的要求有一些差距,一些专题书目针对性不够。国内很多供应商更热衷于抢定单而不管到货率,中文外文图书采购普遍都有这样情况。一家图书馆采访部主任介绍,供应商满足率低,采访人员只能加强劳动强度,进行催询、补订等,一些被供应商打回来的单子很难补订上,只有找其他书店去配。
按照成熟的图书馆市场业态,图书馆书目订货占70%,30%是现采。但在我国目前的图书馆采购中,现采占的比重相当大。国内没有一个可供书目,也就很难进行纲目订书。开展纲目订书的国外图书馆,只需告诉书商自己有什么学科类目,要求哪些出版社,要求什么层次的书,供应商就按这些要求把书组织起来送到图书馆的书架上,图书馆只需剔掉不认可的书就可以了,香港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也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剔掉的比例只占供应商送来的10%至15%。
采访人员反映,买中文书更费劲,因为信息不对称,供货商倾向于供应折扣低的,导致缺货品种比较多,很多学术书不是缺货,而是供应商没有。
据马雪梅介绍,目前很少有出版社直接把产品信息给图书馆。出版社在专业图书、专著出版信息发布上不到位,北京的高校图书馆在京版以外的研究著作信息的搜集上花了很多功夫。因此,清华大学图书馆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首要的是看能供应什么样的书目,如果进货初选能够精致一些,就会优先考虑。原来传统的方式是供应商提供目录,看单子选书,现在如果条件允许,很多高校图书馆还是倾向于看样书采购。陈体仁强调,尽管图书馆不直接与出版社做业务,但是产品信息应该达到图书馆。陈坚提到,采购也需要一些辅助性的信息。首都图书馆以社科为主,一个月要采购五六千种书,采访人员经常关注媒体的书评和市场月报等信息。但感觉书评的量不是很大,还有一些不够客观中立。
目前书目数据格式不统一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图书馆普遍反映供应商的编目数据和MARC数据都还要重新加工。
满足率低也是令图书馆头疼的问题。很多出版社接到图书馆订单时满足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向安全从出版社的角度分析了满足率不高的几点原因,一是书目提供给供应商和图书馆后库存书销售完了,二是一些资助出版的科技书库存非常少,三是一些书预告了但没有做出来,四是一些书未能及时加印和重印,五是过去的一些老书在书目上有,但在发行系统里没有。他还提到,实物库存和帐面库存不吻合的情况也有。向安全认为,开发图书馆市场为出版社的流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加印、重印和提高仓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据陈体仁介绍,和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的图书馆采访人员累得多,一本一本地选,一本一本地买,国外同行是一批一批地买。国外的供应商大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针对特定的对象形成品牌和规范业务,比如,美国的Blackwell主要为研究性和学术性图书馆服务,有的供应商专门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包括选书在内的服务。但目前国内供应商很难做到这一点,对图书馆需求的研究不太够。
悬念4:未来供应链各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在不同系统推进的评估活动中,2004年很多图书馆经过了一个“疯狂购买”的阶段,与此同时,图书馆界反对单纯追求图书入藏量指标的呼声也很高。现阶段,随着图书馆采购经费的增加和采访科研活动的活跃,一些图书馆开始重视馆藏发展政策的研究。
供应商和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是未来若干年内供应商要练的内功。现在,高校图书馆界第一轮馆藏发展政策的编写已经开始启动。武汉大学校信息管理学院肖希明教授认为,馆藏政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图书馆现有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的。馆藏政策要明确提出馆藏发展的目标,包括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特色化目标。他认为馆藏结构的规划应当成为馆藏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描述学科结构、收藏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文献类型结构,可以设计出“馆藏结构一览表”。他提出,将来对于印刷型书刊的采访政策,要确定入藏文献的学科范围和比例,对不同内容深度的文献的入藏要求,要规定图书的内容质量标准,如著作者、出版者及出版记录,考量是否是名著、影响面等;确立入藏图书的系统性,包括内容上的系统性和文献形式上(如多卷书、丛书、连续出版物、重要工具书)的系统性;还要突出馆藏特色,主要包括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等等;此外,还需要研究各类藏书的最佳复本数量。
业内人士提及,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目标框架的清晰,有助于图书馆供应商了解各个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和文献需求。据陈体仁介绍,国外图书馆供应商有一整套体系,通过设定各种参数来指导产品的筛选,比如在图书分类后设定很多主题词,设定语种、出版时间、精装平装、价钱范围、每个月所需种数等,采购人员只需要把符合图书馆需求的条件勾下来,供应商就拿着单子将书配了送过来。这样满足率就高多了,图书馆作预算也很方便,比如哲学方面,一年做十万,告诉供应商,供应商就照着这个预算来配。国外供应商还有一道工序,出版社在书正式出版之前,就把样书给供应商,发给各行各业的专家选书,专家觉得好,供应商就先预定了,这样,就能从出版社拿到很好的折扣。
专业类出版社也需要锁定自身的核心图书馆客户的定位和需求,及时地提供产品信息和响应图书馆的需求。
未来,基于图书馆和供应商以及出版社三方管理的进一步精细化,图书馆将把购书选书和编目等业务外包,供应商将在加强新书品质评鉴方面多下功夫,提供书评等深层次的产品信息,并根据图书馆的馆藏政策来断定为图书馆送去什么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