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 为
曾有人估算:全国所有的人文书店占据整个学术图书销量半壁以上的江山,其中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人文书店甚至占据了学术图书70%的份额。虽然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仍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人文书店之于学术图书销售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点多、面广、小数量;价低、书旧、没品相;销售缓慢,占资长”的学术图书并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它使得听起来很“牛”的人文书店在销售中遭遇着种种困惑。
面对这些困惑,人文书店很郁闷。他们一方面期待着上游出版社和市场本身出现某种积极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在自身经营中,探索新的方向,不断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他们的种种思考,对于整个学术图书市场的良性发展,自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困惑一:
出版社营销,能不能当回事?
“学术图书往往有较为特定的阅读群。如果书与读者出现信息不对称,很多好书都会无人问津。”然而,学术图书领域缺乏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只有不到10%的出版社有针对性地对学术图书进行计划性营销,其余90%的出版社几乎不做任何营销。”北京另一家知名人文书店老总郁闷地说,“这样低的营销率,在书业中是罕见的。”在他看来,除了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将学术图书出版视为品牌的出版社外,其他的出版社与书店的关系仅仅就是“发货”这么简单,偶尔为之的营销活动也显得“很肤浅”。
对此,北京国林风书店总经理李松同样有着深刻的认识:国林风一直希望出版社推出比较好的学术图书后,能安排作者在国林风进行演讲。因为“很多学术图书渗透的学术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此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能比较好的促进图书销售。但很多出版社都无暇顾及”。
……
困惑二:
学术中盘,有没有可能雄起
在出版社营销不到位甚至销售不作为的背景下,很多人文书店对学术中盘的出现充满期待。“如果有一个中盘为下游书店统一供货并提供营销服务,那将多源头、小数量进货的人文书店带来极大的帮助”。然而,期待已久,却偏偏没有。书店困惑:学术中盘,究竟可不可能雄起?
事实上,中国书业并不缺乏致力于“中盘雄起”的尝试者。2004年2月,北京博正学术图书公司成立,旨在成为学术图书发行中盘。博正学术将校园中的师生,特别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以及教授视为学术图书主要的目标群体,发行渠道做成“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一是学校附近或者学校内的学术书店,二是网上书店,三是学术网站。此外,博正学术还和70家左右的人文书店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北京国林风书店、杭州晓风书屋、南京先锋书店等。在营销上,博正学术曾和一些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会进行合作,以联合开办讲座的方式推广图书。
然后,博正学术在运营不到一年后,赫然停业。对此,博正学术总经理徐迅的解释是,资金供应不上。“资方原计划投入400万元,但实际投资数额只有100万元”。尽管如此,徐迅依然坚定地认为,博正学术的中盘模式是可行的。只要资金充裕依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
困惑三:
书价,能不能弹性一点
“学术书的定价太低了。”姚献民对于学术书定价体系颇有微词,“现在的书完全按照印张进行定价,而不是根据图书本身的质量来定,显然不合理。”大多数人文书店的负责人持有和姚献民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出版社“一扣到底”、书店单品种利润率不变的前提下,学术图书太缺乏盈利的空间。
姚献民详细地分析了学术图书应该“贵点”的合理性。从出版环节来看,学术图书印数一般不高,如果定价偏低,作者也就无法拿到足够的稿费。这将大大打击创造者的积极性;从市场环节来看,很多学术图书属于专业出版,只有对该专业有所研究的人才会购买。而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且不会在意价格。“学术图书必然是小众市场,专业阅读,不应该沿用大众图书的定价体系。
……
困惑四:
团购,是不是救命稻草
学术图书的种种特性辅以营销浅薄、中盘缺位,使得人文书店仅仅依靠零售维持生计,将非常艰难。困境中,很多人文书店将拓展的目标瞄准了图书馆市场。在他们看来,零售不足以维持人文书店的经营,团购或许是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