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张子辉

    中国图书出版业,近年来可谓一片繁荣,且不说书店里的海样书籍琳琅满目,单是各种书店、书吧都已开始遍地开花,公布的出版社的销售码洋也是节节攀高。

  读者似乎应该感到满足了,中国的读者好像从来没有被如此“娇惯”和重视过。但冷静下来,普遍的声音却是如今的读者反而不知道该去选择什么、吸收什么、收藏什么。

  所以,在中国图书出版的各种话题一热再热的情况下,整个出版界也许更应该审度图书出版“高烧”的背后,是否已有问题隐伏。相比表面的热度,冷静的思考在现实中更为需要。

重复出版 乱花渐欲迷人眼

  重复出版可谓是中国出版近年来一大顽疾。重复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盗版。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都是模仿,完全不合法,此处不做过多笔墨。第二种是模仿某畅销书。克隆其话题、封面、文字,此种书一般不涉及到非法,近年来此类重复出版风头甚劲,引人注目,其中尤以财经励志类为甚。第三种为针对某些常销品如世界名著或经典文章,反复出各种不同版本,虽大多换汤不换药,出版社却乐此不疲。

  第二类克隆情况,读者现在已是见怪不怪。往往一本书畅销,很多同类题材的书籍马上出现,迅速跟风,表面上还都能赚把吆喝,可谓“一书得道,众书升天”。例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吃香,马上一堆奶酪跟上;《水煮三国》畅销,立刻“三国”等传统经典又成为了各种菜式爆炒蒸煮的对象。

  第三种重复出版现象同样成了出版社百用不厌的灵丹妙药。就四大名著来说,市场上就有50多个版本的《红楼梦》、《西游记》,60多个版本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至于外国名著更是数不胜数。

  如此的重复出版弊处甚多。首先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大量同类题材的书籍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书店积压增多,同时浪费了大量的纸张、人力和财力,可以用在他处的资源被大量浪费在意义甚微的克隆图书上;其次,重复出版不利于社会文化的积累,这在跟风最为严重的文学类和财经类书籍尤其如此。

  对于重复出版,各出版社恐怕最大的难处就是要赚钱,为了争夺市场,只好出此下策。其实,即使要出类似的题材,同样可以采用一些更为巧妙和有益处的方法。

  首先,形式上的跟风无可厚非,内容品质的把关是基础。要出同类题材一定要在内容上把握独有之处,在类似中独有亮点,或更有引申,给人启发,内容上坚决反对粗制滥造,如此才能赢得读者。

  其次,即使是出同类题材,也要多琢磨新的思路。比如世界名著,历来是重复出版的重头。但大多数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模仿,也就达不到另辟蹊径的效果。出版社拿出来的世界名著,基本上都是大块头、精包装的版本,但是读者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是不是只有出这样的名著才可以显示名著的地位呢?从读者的需要出发,才有更好的市场回应。外研社在这方面做得就不错。除了有简写本还有英汉对照本,因为抓住了读者潜在的需求,这样的重复出版已经有了自己的新意。笔者就觉得,参照国外的纸皮书,名著是不是也可以做成纸皮书呢?既节省纸张,又使书变得轻薄,价格也会下降,减轻了读者的负担。
中国出版信息网网讯
 
  有时重复出版还可以走衍生的路子。要说明的是,反对“重复出版”的同时,必需要将有益于选题深度开发和延续的“衍生出版”、“延伸出版”与简单的重复出版行为区分开来。如果是对于选题的深刻挖掘的结果,则不能说是浪费出版资源,相反却延续和深化了选题的生命力,操作好了甚至可以诞生出许多新的、适应读者需求的畅销、常销产品。类似的成功出版案例也很多。比如,国内外的一些经典作品,先出版文字版,后推出插画版、连环画版、节选版、精编版、改编版的不胜枚举,有的名著名篇成为公版图书后在市面上同时动销的甚至有上百个版本。但要注意的是,做衍生同样要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研究,一定要真正有所区别,有所延伸,不然同样会堕入重复出版的泥潭。

  总之,如果做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没有任何创造,则毫无意义可言。

浮躁阅读 浅草才能没马蹄

  放眼如今的图书市场,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出现了一种浮躁的情绪。这种浮躁情绪一方面表现为大量重复跟风的图书,另一方面,图书本身的文化底蕴日益淡薄,这又表现为两个趋势:

  一是图书本身越来越快餐化。纵观市场上,近来,出版养生、化妆、烹饪、园艺、理财宝典等实用类、通俗类的图书逐渐成泛滥之势。虽然此类图书在出版范围之内,读者对其也有相当的需要,但问题是,这?类图书充斥阅读市场,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浅阅读”的风潮,甚至在某些时候助长了读者的精神孱弱和趣味庸俗。在出版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经济追求和文化追求客观上时有矛盾,出版业应该以更多的良知来关怀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的文化建设,而不是成为对文化品质漠视的助推器。

  二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日益减少,相反很多作品出现了媚俗的倾向。有题目上的媚俗化,比如《拯救乳房》、《有了快感你就喊》、《天亮就分手》、《作女》等等,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有内容上的流俗化,如出现了大量隐私类作品、所谓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的作品。一方面作家日益热衷于题材的炒作,另一方面出版社更愿意媒体就自己出版的作品展开口水大战。大量、长期的如此作品的出现对于一个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出版信息网网讯

  文化创新和积累是出版发展的真正根源。通俗读物或许可以获得一时灿烂,但却绝对不是绽放到最后的艺术之花。最终积淀下来给人以真正启发和教益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这才是中国的国民最为需要的文化作品。
 
  对于此,出版社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文化的建设性,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培养读者树立一种“经典阅读”的习惯,为此需要出版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辛劳。要呼吁加深图书业的文化抱负,致力于使整个社会受益的“深度出版”。诚然,深度的文字作品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编辑、校对、作者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智慧,培育读者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如果出版一味追求花哨、舶来品和利润的话,多年后,我们读者的书柜里真正留下的又有几本书呢?

  这方面,卓越网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2003年8月28日,卓越网开通了典藏频道。以图书为主,兼收音乐和影视,注重产品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偏重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作品。事实证明,一年来,典藏频道十分成功,其销量已经占到了卓越网的20%,就图书而言更是占到了卓越网全部图书销售的40%-50%。卓越网通过典藏频道“提升了卓越网的文化品牌,使卓越成为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身份的网络新空间”,其成功经验当值中国出版业深思。

版权业务要向文化、知识加经营转变。

  今天的版权业务不仅是文化、知识上的,还应该全方位经营,从版权导入,介入整个出版流程。版权业务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掌握出版动态、收集分析版权信息、策划版权事件(实际上是挑选版权或约稿)、市场需求预测、公关、与有关各方洽谈商定合同、营销、发行、回收销售款、支付版税等。从以上内容整体上策划、包装、运作版权事件,对提高版权业务工作的效率、确保项目的运行成功非常有利。如果版权业务机构的运作流程有断链,务必有相关的专业部门来衔接,这样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不高、运行质量下降,最终影响经济效益;甚至有可能因各方对所选版权或操作方式意见不同而不能协调工作,断送项目的前途。版权业务机构的规模一般不大,版权业务工作是以项目为中心,单个而分散,版权业务人员独立操作项目的情况居多,因此,要求版权业务人员全面掌握出版业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必要。

版权业务机构的规模、经营权限和服务对象要有所转变。

  赋予版权业务机构一定的经营权限和独立性,是丰富出版品种、提升出版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版权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商务行为,因此,版权业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为所属的出版单位服务,开拓其出版资源,也可以对外开放,服务于出版界或更大的范围,在专业内容上将服务方向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版权业务机构仅服务于本出版企业往往吃不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给其松绑,用效益来考核版权业务工作是最科学的。版权业务机构可以依附于出版单位,更适合独立运营,因为这项工作属于知识密集型,以人力和信息资源为主,以中介服务为特色,对投资规模和经营硬件都要求不高,属于低成本运行的信息、智力服务行业,鼓励自主经营,有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发展,绝对不会造成出版单位乃至出版业的结构比例失衡,反而会促进出版信息资源的快速流通,为拓展出版品种、提升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版权业务不存在出版的最后出口问题,扩大版权业务机构的规模,放开经营权限,不会增加行业和市场管理的难度,有利无害。

  版权业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无尽的开发潜力,创造性地开展版权业务,将使我国的出版事业发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