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邬书林(新闻出版总署 副署长

    围绕着这次论坛的主题,我就中国出版业的发展问题讲三点看法: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既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中国出版业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中国与世界出版强国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中国出版业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好出版功能,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争取出版业自身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出版业具有

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出版大有可为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八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特别是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4%的速度迅速增长,现在GDP已达13.6万亿元。二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特别是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这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又为出版业提供巨大的不断发展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镇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农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50%以下。三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四是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五是出版业的改革开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六是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管理、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有利于推动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国出版业的竞争力。七是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八是汉语是世界上重要的语种之一,华文出版物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国出版大有可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促进中国出版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尽管中国出版业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国出版市场仍然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首先,中国出版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强劲,发展空间很大。据统计,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扩招后每年都在稳步增长,现在已经近2000万人。3.7亿人口的青少年更是中国出版业的现实和潜在读者。从绝对数量看,中国出版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年总印张超过210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超过486万吨,总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从出版资源人均占有量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个国家人均印刷纸张消费量和人均出版物占有量,是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该国出版业的发展程度。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均新闻纸消费量2.4公斤,其他印刷书写用纸人均消费量8.04公斤,二者合计为10.44公斤。远远低于美国(146公斤)、日本(118公斤)、英国(112公斤)、德国(94公斤)、荷兰(93公斤)的水平。另一个衡量指标是人均购书额,按2004年图书纯销售额计算,中国人均购书额大约为35元人民币(约合4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其次,调整好中国出版业结构,拓展新的增长点,中国出版业大有可为。众所周知,一个较为完善的出版业市场一般由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组成。与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相比,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结构还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中国出版业的产值和利润过分倚重教育出版,其中教材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50%,教辅图书又占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大众出版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但仍有很大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出版这个富有无限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出版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中国专业出版市场份额目前尚不足10%,反映世界学术前沿发展状况的专著和学术期刊还很少。尤为关键的是,与国外的专业出版比较起来,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出版理念、营销方式和赢利模式还需要有大的更新和改进,这方面的创新任务还很重。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出版业将拓展出新的增长领域。

    第三,中国出版业的规范化管理将为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无庸讳言,中国出版业目前还存在出版质量不高、市场诚信不够、盗版盗印严重等种种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这些不规范现象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短期现象。在看到这些现象的同时,更要看到中国出版界规范化管理的呼声已成为主流,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以保护市场。中国保护著作权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版权公约。随着中国出版业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加强,随着中国出版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化,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中国出版业必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促进中国出版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按承诺履行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现在进入WTO后过渡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学习机遇。目前,中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出版物进出口业务逐步扩大,版权贸易不断扩展,中国与世界出版业的联系大为增强。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和《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鼓励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若干政策界限,为出版业更好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供了保证。

遵循规律,全面发挥功能

加快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要全面发挥出版功能,高度重视出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要遵循规律,扎扎实实做好出版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要全面发挥出版功能,高度重视出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出版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出版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是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中国出版业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要承担起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要遵循规律,扎扎实实做好出版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制定好出版战略规划。要通过制定规划,加强和经济、科技、教育等部门的联系,全面反映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伟大进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的成果,并推动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出版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二是高度重视出版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从本质上讲,创新是出版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出版单位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优势和积聚优势,找到好的商业运行模式,一方面要求内容是创新的,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形式,使读者能够接受我们的出版内容。三是抓好出版诚信建设,建立良好的出版秩序。四是高度重视高新科技对出版的影响。五是争取好的经济政策,为出版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六是抓好出版业的基础性信息服务。促进出版业的发展,需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从现状出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关系到出版业正常运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信息工作,如统一的图书可供货目录、权威的在版目录、引进图书的查重书目等。

    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当前,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样,中国出版业已经形成一个现实出版市场并正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受到一切具有战略眼光的出版商的重视,受到一切共谋发展的出版家的关注。面对这个具有无限生机活力、市场无限广阔、前景无限光明的出版市场,我们应当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思考它的发展。我想,中外每一个理性和负责任的出版家,是不是都应该用建设性的、合作的态度,思考如何去培育、建设一个强大的、健全的中国出版业呢?这样,中国出版业才会健康、持续地得以发展;这样,中国出版业才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入世界出版的大家庭,并使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相互促进、相互受益;这样,中国出版业才能以自己独特性的魅力,和世界出版业一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推动者,并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