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颖

    若谈论到发行界的“娘子军”,不少人都会提到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蒋德琼。从1992年至今,她在法律出版社的发行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多年。曾有业内人士“封”她为“法律小姐”。而在出版社内部,很多年轻人都会亲切地叫一声“蒋姐”。

    而我对这位“蒋姐”也有两个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次是在今年订货会期间,法律出版社举办的经销商宴会上,近三百人参加的晚宴,法律社员工接连奉献魔术、拉丁舞、民族舞、小品等好戏。而身为主持人的蒋德琼笑容亲切,声音甜美,举止干练。她和发行界好友、重庆市新华书店的龚爱萍的一曲高歌,尽显专业水平,将整个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事后得知,这场精彩节目频出、秩序井然的活动是由曾经身为部队文工团演员的蒋德琼全力组织的。
    另一次是在今年3月间社科十联十二社的一次培训上。当蒋德琼站到讲坛说:“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回收疑难欠款。”所有听众都坐直了身子。发行界的人都知道,发货容易收款难,疑难欠款更是难上加难。而“蒋姐”几十分钟的演讲,每一个案例都很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听课的业务员们连喊“解渴”。从演员转行到图书发行行业的蒋德琼更是一个能干的业务。
   
    谈起自己16岁参军,成为四川达县军分区宣传队演员,到1987年转业到法律出版社到今天在发行界拥有一片天空的经历,蒋德琼说自己的人生有“两个转折”。在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期间,她曾和刘晓庆同住一间宿舍,是才艺不相上下的战友。据说蒋德琼的先生就是在一次看完演出后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有天赋的,但是没有机会,可能注定要在出版业发展。”蒋德琼笑着说。从文艺界进入出版界,可以说是她的第一个职业转折。
    “刚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很苦闷。以前我在部队也是有专业的人,现在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无所事事。我要自己把专业拣起来。”1992年,社里来了一个台湾出版界参观团,蒋德琼负责接待。“这让我感觉自己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是有优势的,很有信心,于是转到了发行岗位上。”当时,法律社的图书主要是走系统渠道,和新华书店的往来几乎为零。负责全国新华书店的蒋德琼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参加珠江三角洲的订货会。不会布展,看别人怎样布置;不知道怎么交易,一招一式和别的出版社学;不认识人,就拼命对着来人笑……但当热情伸手与人握手时都被人拒绝,蒋德琼感觉自己只有硬着头皮上,“不管以前怎样,我现在负责,你就得和我握手”。固执的笑容最终溶解了这位客户的心。写信、打电话、登门拜访,一年多后,法律社就和全国五十多家主要新华书店建立了联系。她分管过的片区,从销售到回款常常排在发行部的头名。“十几年的部队生活培养了我在困难面前不服输的精神,而发行界的朋友们最终让我树立了做发行的信心。”
    第二次转折来自于2001年8月那次来自法律出版社的改革。法律社为了实现集团化战略,改进经营模式,将出版社市场销售部、仓储配送部以及相关财务结算业务,与出版社原有中国法律图书公司进行重组,组成全新的中法图公司。这意味着发行部的消亡和发行部所有员工丢了铁饭碗,还有员工要遭遇落聘。这次改组中,时任发行部副主任的蒋德琼和大家一样从零开始,后被公司聘任副总经理。“我的工作重点是管理,分管销售、采购及物流,面对挑战,压力确实很大,可以说,是被逼着往前跑。”蒋德琼和出版社以及中法图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一道,完成了角色变化。中法图公司采购外社图书从零到万余种,物流成本降低节约百万元,开发系统渠道销售利润上千万元。而这期间,蒋德琼的阅读爱好也从文艺类图书转到了经营管理类图书。
    为什么可以成为回收疑难欠款的专业户?蒋德琼面对这一问题似乎显得有些为难,“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专业户,希望出版行业遵守诚信准则。已获得的成绩来自我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从来都把业界的人当作朋友真心对待,始终如一地关心朋友,朋友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这几年来,每次出差,蒋德琼身边都少不了年轻人的身影。她把新人当作孩子、当作朋友悉心指点,一天忙碌后不忘点评今天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如何改进。身为母亲的她还特别注重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发行业务出去都代表着出版社的形象,我认为好的发行员得有四种基本素质,一是敬业,二是能吃苦,三是与人交往的能力,四是悟性”。蒋德琼说,“我教育儿子也是一样,不要讲价钱,吃亏是福,多干活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锻炼自己,长本事呢,一定要干到别人无可替代的位置。”贴心的指导让很多年轻人对她都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虽然蒋德琼现在仍对自己在艺术领域未一路走到底而有几分遗憾,但是在发行界,她已经拥有了第二个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