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 马国川 中信出版集团 2015年11月《看中国》 马国川 中信出版集团 2015年11月

  2015年12月13日下午,“怎样才能读懂中国暨《看中国》新书分享会”在彼岸书店(北航柏彦店)举办。现场名家云集,《财经》杂志主笔、《看中国》的作者马国川,著名法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全喜,著名独立知识分子、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荣剑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刘苏里精彩对话,将问题不断引向深入。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乔卫兵、中国青年报社原副社长谢湘等到场支持。

  “大概是在三年前,有一个日本外务省的官员告诉我这么一件事。他说,最近各国使团密集访问日本,包括很多非洲国家的高级代表团访问日本,他们来日本只有一件事。我问什么事?他说,向我们咨询日本人怎么看中国。因为他们认为,比较了解中国的是日本,毕竟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这位外交官说跟我讲,实际上中国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清楚。”

  主持人刘苏里的开场白讲的一个小故事,引起了现场读者的哄笑,中国经济崛起,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难题。怎样才能读懂中国?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思考。

  马国川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多数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尤其对现代文明充满了向往和敬佩。但是2008年以后好像一切都忽然变了,大家突然发现中国成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西方也不过如此。西方学习、学习现代文明制度的观念发生了动摇。取而代之的想法是,中国现在已经很不错,可以不向外部学习。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将来可以统治世界。“我对这种想法抱有很大怀疑,因为它不符合我原来的认知,”马国川说。

  抱着求解答案的心态,马国川采访了基辛格、福山、科斯、科尔奈等国际知名人士。这些访谈汇集为《看中国》一书。马国川说,在对话过程中,他受到很多启发,他希望这些人士的思考也能够给更多的人以启发,以便更好地、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现状,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探索中国未来的走向。

  高全喜认为,中国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已经整体融入了世界。中国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不是由中国人自己来定义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将来要向哪里去,未来在世界结构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最终是要由世界大结构中来定义,而这个大结构又是包容了经济、社会、科技和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大结构。对中国来说,大结构中最核心的是中美问题,如果中美在相互的交往中,通过相互刺激、相互博弈、自我调整,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那么整个世界结构也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状况。

  荣剑认为,《看中国》中发声者都是顶级学者,他们的看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借助这本书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我们看中国可能会更加客观。从2002年开始,荣剑就特别关注外国人如何看中国。他认为,外国人看中国有两个时间窗口,值得关注。第一个窗口是2002年,第二个时间窗口是2012年,从第一个窗口期到第二窗口期,一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的评价由正面走向了谨慎、甚至是负面。在荣剑看来,中国经济并不那么悲观。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全世界都是无可比拟的,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具有巨大财富能力的政府能够瞬间崩溃。这是不可能的。

  刘苏里认为,中国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问题。原因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历史长度、内部信仰的复杂程度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等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影响的半径不是周边世界,而是整个世界。因此整个世界都在热议中国。同时,世界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比如遥远的南非,其经济问题直接和中国有关系。美国的经济问题和中国经济成长也是直接相关的。

  高全喜、荣剑和刘苏里都希望,《看中国》能够激起国人更多的理性思考。他们认为,只有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以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转型,才能准确认识到中国未来的道路。 这一时刻,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变革。

  “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不要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马国川引用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的名言,希望国人挣脱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不要被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狂妄心态所俘虏。马国川说:”只有放宽视野,以世界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发展和转型,真正读懂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读懂中国。”

【相关阅读】

(责编:王斯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