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强 孙海悦

大量特价书和缺乏原创作品的情况,在今年北京出版物交流会上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乏原创导致的选题重复,正是特价书泛滥的诱因。

记者注意到,绝大部分受访人士都表现出对特价书现象的担忧——尽管看起来是个市场行为,但其对正价书市场的冲击不言而喻。这也代表着业界的普遍担忧。针对特价书现象,本报将于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特价阴影笼罩  “守规矩”书出头难

如果说,往年的交易会上,大家还会估量一下特价书占到了几成,今年可能就没人这么做了。因为特价书实在是太多,多到难以估算:宾馆门口的车上贴着特价书的广告,每个电梯里贴着特价书的广告,房间门口还贴着特价书的广告。许多经销商都雇了“导购”,张口准是:“特价书,进来看看吧……”有一些经销商没有在门口贴广告但也在销售特价书——国外经典文学名著一本卖3.5元,平均仅为一折。倒是有几家门前贴着“屋内无特价”的经销商格外显眼。——这是书业特价风的最新显现。

市场大量需求

特价书势头如此猛烈,难道就真的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吗?北京儒林公司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光宇表示,特价书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和图书馆以及部分读者这两方面的大量需求分不开的。图书馆方面,教育部实行教学评估,要求人均拥有图书50册。而目前一些学校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财务制度。学校已经把大多经费用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大多数学校都经费紧缺,为了完成采购任务达到评估标准,就需要购买大量的特价书。

读者方面,目前新书的价格较高,选题过于拥挤,造成了阅读的迷失。而一些几年前出版的不错的图书变成了特价书却很受欢迎。“还有,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中存在不少只愿接受低价的读者。”金光宇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商道出了自己对特价书现象的看法:“其实可以将特价书看成是正价书的一个补充,有一部分读者是支持正价书市场的,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或不愿花很多钱买书的读者来说特价书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对于出版社来说,把库存书按特价卖了也是一种“资源再利用”,1000万码洋的库存如卖特价还可以卖到100万,比卖造纸厂要强多了。”

消化出版库存

特价书的成因其实很明显,一些出版社没有充分研究市场而盲目跟风造成了大量积压。换言之,特价书现象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大家出版的图书都畅销了那也就不用特价了。

“一些出版社在市场运作上没有一个缜密的市场调研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凭感觉出书。还有就是出版社和新华书店间结账时可能会有退货,由于新华书店规定退货书不能进行二次销售,也会产生特价书,这是由销售体系造成的。”金光宇在分析特价书现象时说。

吉林美术编辑出版社少儿编辑部主任韩佩迪表示,原来特价书主要出现在农村或地市、县,现在在城市里也很普遍了。特价书的出现是因为出版社缺乏整体的宏观调控造成的,许多出版社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不迎合市场就会产生大量库存积压。以前大家只重视销售量,不重视退货和库存。这些是造成特价书现象的主要原因。

“特价书中也有许多相当不错的书——出版社出版的书很多都是内容重叠的,同类的书被几十家社出版达到了上百种,第一家出版的可能卖的还不错,以后的许多家可能就不行了,这些书就成为了库存,当特价书卖了。”一位销售特价书的民营发行商为特价书“开脱”。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拿起一本印制精美的食谱,说:“这种质量的书只卖6元绝对是超值的,可卖30元很多人就会不买了。”

冲击正价好书

一些原因造成许多原本经销正价书的民营书商也开始跟着销起了特价书,但其中也有例外。“我们不搞特价书,因为它会极大地冲击好书的销售。”一位门前贴着“无特价”的经销商感触的说,“年底后教育部的评估就会完成,相信特价书也就会少很多。”

特价书的大行其道无疑会给正规出版社带来不小的冲击,谈到交易会上众多少儿类特价书时,韩佩迪分析说,一些消费者缺乏品牌意识,在购买图书时只会选择便宜的,例如《唐诗三百首》对折卖到了十元左右,特价书只卖两元,但图书的质量肯定是不同的。而且个别的搞特价书的经销商很可能也会搞盗版书。

一些经销商认便宜就会选择低价位的书,结果坚持折扣规矩的图书受到冲击。特价书的大量出现对于出版社的冲击非常大。“支持这种现象不仅对于正规的出版社不公平,而且对整个出版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韩佩迪说。

京交会选题扎堆,原创难觅

创新弱  选题撞车严重

7月6日,记者在京丰宾馆2007北京出版物交流会现场看到,少儿、教辅、生活等类图书依旧是交易会的主体,但图书选题重复,原创性明显不足。

在少儿类图书中,记者发现婴儿挂图、看图识字、亲子共读、益智学习卡、童话故事、美术手工等类别依旧占据主导位置。除6开等异形开本和磁力拼图等稍微引人驻足外,其他品种与常年无异。

吉林美术出版社少儿编辑部韩佩迪告诉记者,今年的交流会与往年没有太大变化。她认为,同类品种太多,而特色较强的图书比较少。虽然在印刷质量等方面大家都在提高,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快速抢夺市场,导致图书品质不是很高。“我们每天都在想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她提到,吉林美术社主推0至3岁婴儿图书,在包装形式、图书色彩等方面都力争做到最好。他们认为,宁可少出书,也一定要将图书的内容品质做上来。

记者看到的《名嘴家常菜》、《无毒一身轻》、《饮食本草》、《怀孕养育全典》、《家庭常用治疗小窍门》、《居家节约全书》、《蔬菜医生》、《怎样当好新妈妈》、《换种方式做父母》等生活类图书虽然包装精美,但同类选题不在少数,如何从同类书中突围、打造特色已经成为摆在出版者眼前的必选题。

在交流会现场,可谓三步一特价,五步一经典。特价书充斥了每个楼层,而经典重出也是多年不变的“风景”——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三十六计》、《菜根谭》等,引得众多出版社“竞折腰”。

易中天、于丹等推动了全民读史时代的到来,出版方也乘势推出相关图书。在展会现场,“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中国古代名人风采丛书”、《圣朝过眼录》、《国学典藏馆》、《国学句典》等历史类图书大应其景。

同质化引起运作“瘦身”

记者注意到,有几个楼层的大会议室都没有租出,稍显冷清地锁着门。而参展相当一部分图书是2005年左右的旧面孔。

十年难遇的牛市虽然暂时遇冷,但财经书还是成为扎堆的热潮——《股市经典理论市场量化实战技法》、《新波浪理论》、《怎样选择成长股》、《炒股巧断买卖点》、《从新手到高手——中国股民必须懂得的60个问题》、《一生的理财计划》、《长捂不放——牛市震荡中的炒股策略》以及《中国商训》、《犹太商训》、《日本商训》、《美国商训》等“商训系列”,但其中不乏翻新之作。

“今年参会的人少了”,这是竞人天地(北京)教育发展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李雪飞的感觉。“一是供应商少了,二是来会场的人少了。这说明会议的订货功能在转变。”李雪飞说。

作为方洲新概念品牌图书“作文系列”、“阅读系列”、“名著系列”、“同步系列”的总发行,李雪飞还感觉到,今年的交流会更注重营销和产品展示。他认为,由于同质化产品过多,导致高度竞争,利润摊薄,“我们都在对产品作‘瘦身’计划。”当记者问到如何在同类产品中拔得头筹时,李雪飞的答案是:“持续的品牌,终端的促销支持,以及对产品品质的高度重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人士用“乏善可陈”来形容近些年的民营图书交易会。他认为,对于出版者来说,创新是图书的命脉,丧失发展的原动力后果堪惊。他还提到,包括其他图书订货会在内的各种订货会随着时代的演进,逐渐弱化了原来的各种实用功能,这其实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如何赋予订货会以新的时代意义,凸显其实用性与高效性,为参会者提供他们切身需要的服务,是举办者应该直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