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化传播网 续鸿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良库存是生产过剩导致的必然现象,是整个行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并发症。库存问题仅仅是行业“洗牌”的开端,由库存问题引发的整个出版发行行业的调整是一个必然而持久的过程。

   从1999年年底的241.63亿元,到2005年年底的482.92亿元,全国图书库存码洋在7年里翻了一番,图书库存以平均每年12.28%的速度增长,超出定价总金额6.93%的增长速度(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目前中国书业到底有多大库存,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说是500亿,更有人估计为1000亿。“我认为600亿是比较可信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对记者表示。同时,他还认为,库存率的增长加剧了出版社资金链的紧绷,并对出版业的整体运营构成一定威胁。

多大的库存是适量的

   与库存增长相伴的是图书销售增长的缓慢和出版社利润的停滞不前。据统计,全国图书纯销售册数近7年均为负增长,而纯销售码洋增长率也不高,2002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图书纯销售码洋仅增长1.48%。同时,书业利润下滑趋势明显。此种背景下,库存问题的严重性更加凸显。

   一般认为,库存指的是生产出来但还未卖掉的部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书业的日子过得非常富足,垄断使得大量教材出版者获得了暴利。但近10年书业面临转型,图书出版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地发生变化。现在读书人看书、买书已经不难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买方市场,读者们享受着丰富的图书品种,这是一个最大的进步。”孙庆国说,“这个变化反馈到中国出版业的结构上,就是一般图书的出版总量不断增长,多数出版社在扩大一般图书出版的过程当中,同时也使整个中国出版业的库存涨上去了。”

   同时,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孙庆国认为,全行业库存总量低于300亿元会出现缺书和供应不及时的状况。“库存在500亿以内,我认为是基本合理的。问题的关键是库存结构是否合理。判断书业库存的标准,应该是商品周转率。我们希望有丰富的图书供给,那么图书周转率一定还会降。简单地以书店周转率考核库存状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孙庆国介绍,2005年以来,库存码洋的增长在逐渐放缓,新书品种增长以及出书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近3年来,新书品种数的增长率从2003年的10.05%下降到了2005年的5.74%,出书总品种数增长率从2003年的11.36%下降到2005年的6.81%。这表明,在经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品种增长正在回落,出版社品种规模的扩张趋于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库存的膨胀。

不良库存的种种成因

   “从产品的角度看,图书是特殊产品,由于消费者的阅读偏好不同,难以定制,难做规划,同时由于需求不确定,销售时效性强,市场也不可预期,这直接导致了库存的产生。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毛利率高,资金周转率就会低。也就是说书业不可能没有库存,没有应收款。”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说。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副总经理金国华则从四个方面分析不良库存的成因:出版由计划转向市场的过程中,各出版机构的竞争加剧,引发扩张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效应放大。近10年,出版的品种规模、出版机构数量规模,都处于急速扩张的状态。发货码洋的增长成为多数出版机构追求的首要目标,但也忽略了投资风险预估、赢利能力评价机制,没有对市场环境的充分判断,因此不断形成滞销库存。

   出版的传统运营思路造成图书的生产依然是先产品、后市场,先生产、后销售,生产与销售、需求形成断层。与少数出版机构迅速市场化、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构成反差的是,多数出版机构的发行机构依然是个执行发行者,基本无权代表市场说话,而分散的渠道面对分散的出版机构,也无法将市场信息传递到出版单位。因此,图书生产从行业角度看,依然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数据的分析决策机制,市场需求与图书生产之间的断层缺乏有效沟通,市场经济必然会惩罚这种滞后的机制,库存上升、退货增长仅仅是开始。

   出版无序竞争,导致同类、同质品种激增。多年来,出版机构分而治之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出版业独特的“切蛋糕”技术,职能部门无法直接干涉具体品种的生产,行业协会也对整体市场无能为力,这导致跟风出版蔚然成风。仅以四大名著为例,2006年在市场上销售的版本有近300种,大量同类、同质图书在市场上拼争,使原本畅销品种销售减缓,不少品种滞销积压。

   出版的无节制铺货机制。目前,各出版机构对销售部门的主体目标就是市场覆盖率和货架占有率高、货架占有时间长,营销人员的努力方向就是在新书出版时全力铺货,挤占货架,至于渠道能否承受发货规模,出版社均很少考虑。结局是渠道为了确保新书上架,只能将老书清退,新书越多,老书退得越快,陈列周期越短,卖场也不敢添货,许多本可销售的图书成为“旅行者”,实现了快速回归,再加之上述的同类同质问题,不良库存的出现是必然的。

库存问题的解决之道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良库存是生产过剩导致的必然现象,是整个行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并发症。库存问题仅仅是行业“洗牌”的开端,由库存问题引发的整个出版发行行业的调整是一个必然而持久的过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敖然称,无论从体制层面、市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库存问题在短期内没有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提升对品种的微观经营质量,才是各出版单位的当务之急。

   “出版产业是一个试错的行业,出版业毛利高,因为它有允许犯错的成本,相当于研发成本,试错必有一部分会成为积压。我预计5年内书业能基本建立二次流通体系,每年将消化100亿码洋库存。”贵州西西弗书店总经理薛野表示。

   孙庆国认为,库存问题还反映了当前出版单位经营水准的低下。背着库存谈成绩,这在其他行业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出版单位的经营者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利润想要,奖金想要,麻烦还要由国家埋单。因此,出版业总在上演“工资领了,奖金发了,库存留给国家了”的游戏。“我认为中国书业库存问题的解决,更多要依赖于中国书业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一旦建立了独立的法人制度,按市场规律做事,怎么控制库存、怎么消化库存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孙庆国表示,要真正去促进市场的成熟,才能真正提升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行政管理体系之下,经营水准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和义务留给企业法人,要求企业法人使国有资产实现增值保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而我国书业现有的很多管理制度,都是针对行政部门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一旦独立法人实体亮相,就可以在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之上,向法人要利润、要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解决库存的办法自然也就有了。